云彩店邀请码|半壳|优胜
相量法是计算线性正弦稳态电路和时谐电磁场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电工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简化了交流电路的计算,对19世纪80-90年代交流电的普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迅速促进了交流设备的商品化。相量法的提出对电路理论的快速发展以及早期电气工程高等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准确、完整地理解它的内容,理清它的提出和传播过程,是研究交流理论和交流系统发展史等问题的基础。
本文研究了相量法的提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主要工作如下:
(1) 通过研究相量法提出过程中的三个重要事件,得到了相量法的提出过程。1886年7月,英国电气工程师亥维赛首次提出“阻抗”术语,对分析和计算交流电路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以此为基础,美国电气工程师肯涅利于1893年4月使用复数表示阻抗,将复数引入交流电路的计算中。受此启发,美国电气工程师施泰因梅茨使用复数表示正弦电压和正弦电流,于1893年8月提出了相量法。该部分的研究有助于理清相量法提出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和相关科技工作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方法。
(2) 得到了相量法传入中国的时间和方式。1914年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电气机械科美籍教员谢尔顿向该科学生介绍了“相量法”,当时使用的教材为《Element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Vol. II)。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早期西方电气科学传入中国的方式,加深对清末民初中西方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交流的认识。
(3) 通过对介绍相量法的中文文献、高校中相量法讲授情况的研究,给出了相量法在中国电工学科的普及过程。1920年《电气工业杂志》电气部编辑史思九在该刊上发表的论文“复素数及其应用”是目前见到最早介绍相量法的中文文献,对相量法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推动作用。20世纪20年代留美归国人员接替美籍教员传播相量法,授课语言从纯英文到半英文半中文再到中文,这为相量法的普及创造了良好条件。《交流电原理》等译书以及目前看到最早包含相量法的自编中文教材《交流电路》(萨本栋著、1948年出版)促进了相量法在中国电工学科的普及。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早期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的教材和教学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对当今高校中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运用文献搜集与研读、当事人寻访的方法,得到了“相量”和“相量法”两术语中英文的起源和演变。1897年施泰因梅茨将使用复数计算交流电路的方法称为“symbolic method”,1941-1944年,威斯康星大学本奈特教授提议用phasor代替vector来表示正弦量,此后“symbolic method”逐渐被“phasor method”取代。相量法传入中国后,中文文献曾将该方法译为“符号式法”、“复数法”、“符号法”等。汉语术语“相量”可能是“phasor”的意译,虽然1958年出版的《交流電路原理》、1960年出版的《电工基础》和1961年出版的《电工理论基础》中均出现了术语“相量”,但受到学习苏联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当时的中文文献仍沿用“符号法”。1978年出版的《电机工程手册·第2篇·电工基础》是目前见到最早使用“相量法”的中文图书,此后一些主流电工教材均开始使用该名称。该研究能够为相量法的教学提供历史背景资料,促进对交流理论发展史的研究。
来源:半壳优胜鲸鱼幸运星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87cpy.com/292668.html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