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彩店邀请码|半壳|优胜
天宝之末,“渔阳鼙鼓”的喧嚣,不仅使大唐帝国的盛世幻梦化为一江春水,而且也打破了中央与地方之间长期维持的行政体系,使得王朝迅速从强盛的巅峰跌落。此后,帝国的“藩镇化浪潮”以汹涌澎湃之势,一泻千里。在此背景下,在“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濒淮,北薄河”的区域内诞生一个“地众兵雄”的地域性藩镇集团——中原藩镇。对唐王朝而言,它不仅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之地,更是中央平叛弭乱的武力中坚,无论是河朔的叛乱、江淮的危机,还是边疆的挑战,王朝均能安之若素,实赖中原藩镇的鼎力拥戴;而王朝的最终覆灭,与其说丧失了对以“扬一益二”为代表南方财赋的控制,不如说是中原藩镇放弃了对王朝的支持,并沦为动乱之源的缘故。
长期以来,由于学术界关于唐代藩镇的研究,不是宏观上的长篇巨制,就是微观上的个案研究,抑或是个别问题上的探讨,属于“中观”层面的区域研究显得非常缺乏。笔者试图以“中观”层面的地域藩镇作为本文研究的立足点,以特定的时空视域,通过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军事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以解构唐代的中原藩镇。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的缘由、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论述与评介,同时对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
第一章 中原的地理环境与中原藩镇之演变。论述唐代中原的地理范围,根据该范围内地形、气候的差异,探讨三种不同类型次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经济资源,唐代中原藩镇的演变及其内在的原因。
第二章 中原藩镇的类型与特点。中原区域内,由于诸藩镇自身的状况与中央关系的差异,以及它们对国家政治取向的不同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藩镇类型,具体而言包括割据型、跋扈型与顺服型三类。基于前两类藩镇阶段性的特点明显,可以将前者分为尽忠唐室阶段、“河朔化”阶段与“去河朔化”阶段。后者中的宣武军可分为“跋扈自雄”与“回归忠顺”两阶段,武宁军则为平和稳定阶段与喧嚣动荡阶段。至于顺服型藩镇,尽管其阶段性特征不明显,但是却存在藩帅中节度使与观察使的迥异,故可将它们分为观察区与节度区两类,并分别论述其特点。
第三章 中原藩镇与中央之关系。论述唐廷如何对中原藩镇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具体措置包括(1)政治上设立直隶州,在两京的外围构筑军事上缓冲带与政治上的“防护堤”,在确保漕运畅通的前提下,又不会危及运路的安全。(2)军事上通过宦官监军,在藩镇内确立“一元双头”的共治模式,通过监军使分享藩镇的决策与管辖权,使之成为抗衡、制约藩帅的平衡力量,也是调和藩镇内部关系、协助藩帅管理的“合作伙伴”;同时也不时传递“皇恩浩荡”,客观上消弭藩镇军将与朝廷在心理上的“隔膜”,在平和友好的氛围中平衡了藩帅的权力,确保藩镇对王朝的“忠诚”。(3)经济上,确保中原藩镇的“上供”两税及商品专卖税,其两税的“上供”数额仅次于江淮;盐利的“上供”在所有区域中首屈一指,而榷酤、榷茶的收入同样不可忽视。(4)此外,还探讨了中原藩镇的军费问题。尤其对军队数额与军费的量化研究,解决部分藩镇“不上供”,既非的割据,也非桀骜,而是军队数量庞大,供军困难所致。而中原藩镇频繁出兵征战四方,除了表示对王朝的“忠诚”的因素外,获取中央赏军的费用与颁赐出界粮,客观上有利于缓解本地区军费不足的难题。
第四章 中原藩镇与诸类藩镇之关系。论述了中原藩镇军,作为唐王朝的地方军队之一,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骁勇善战,其军力当时号称雄劲,它们经常作为国家稳定的重要武装力量,频繁地被征调出征。以南方地区、河北地区,边疆地区的各次大规模的动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参与平叛的军队来源、出兵的规模、出兵的频率、战争的效果等方面的考察,发现中原藩镇的军队在稳定地方政局的战争行为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的最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文的研究视域,既非宏观,亦非微观,而是属于“中观”的范畴,在兼采二者有效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避免宏观探讨的疏阔与微观研究的主题“碎化”问题。
二、本文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讨了唐代藩镇研究中的一些为人所忽视,或虽有探讨而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中原藩镇的演变及其内在原因、中原藩镇的类型与特点、中原地区的“河朔化”问题、中原地区的直隶州问题、藩镇“一元双头”的模式、中原藩镇的“上供”问题、中原藩镇的军费问题等。
三、通过对具体战争行为中戡乱军队的来源、出兵的规模、出兵的频率、战争效果进行量化研究,来具体探讨中原藩镇在南方、河北、边疆地区平叛弭乱的作用。
来源:半壳优胜鲸鱼幸运星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87cpy.com/251877.html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