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摘要 » 正文

论文摘要:山东出土两周青铜容器的纹饰研究

8307 人参与  2022年03月07日 14:56  分类 : 论文摘要  评论


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大致由黄河、泗水、沂水、黄海、渤海所包围,是华北平原南部一块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金代,元朝时设山东道,清代正式称省。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考古发现已证实,早在史前时期,山东地区就有独立的文化系统,从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再至岳石文化,发展序列清晰、完整,至商代,自成一体的独立文化体系被打破,商文化的触角伸展到山东大部分地区。西周时期,“封建诸侯,以蕃屏周”使整个山东地区基本纳入周文化的洪流中。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独立性开始凸显,单纯的周文化影响在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融合周文化之后的地方性文化的全面发展,以齐文化的形成最具代表性。当然,由于山东地区夷人文化传统悠久、根基深厚且列国林立、族属不一,其接受、融合周文化、保留东夷文化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文化面貌。总体说来,与中原地区最靠近的鲁西南,受周文化的影响最多,以鲁国为代表;与中原地区距离最远的东部沿海,保留夷人文化传统最明显,如莱国、莒国;而位于山东中北部的齐国,周文化和夷人文化在这里汇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至战国时期,随着齐国势力的扩展,齐文化成为对外扩展文化影响并重新整合山东地区文化结构的主体力量。反映在青铜器纹饰上,也是如此。
本文以《山东出土两周青铜容器的纹饰研究》为题,以150余座墓葬出土的1100余件铜容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山东出土两周铜容器的纹饰进行类型学分析,并据此进行分期断代,建构起该地区两周时期铜容器纹饰的演化序列,并对各时期的纹饰组合及装饰位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对主要诸侯国的纹饰特点进行总结概括,并以此为切入点观察青铜器纹饰的区域特点。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分别对选题的确定与研究意义、青铜器纹饰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类型学分析。对墓葬出土青铜容器的纹饰进行类型学分析,对山东地区两周时期铜容器的纹饰种类及大致演变序列有了初步认识。
第三部分,纹饰的分期研究。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把山东出土青铜容器的纹饰整合为九组六期,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早、中期;战国晚期。同时对各期的特点做了简要说明。
第四部分,纹饰的组合与装饰位置。本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各主要器类每一期别的纹饰组合及装饰部位进行了分析、总结。各主要器类的纹饰组合基本以每一时期流行的纹饰主题作主要纹饰,其中以簋、匜对流行纹饰最具敏感性,其纹饰组合也最为固定。各主要器类除以腹部作为最重要的装饰部位外,器物颈部、耳部、足部在不同时期不同器类中也有不同的侧重。另外,在对纹饰组合、装饰位置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西周时期流行的纹饰,如夔纹,在新纹饰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仍以一定数量存在并长久不衰,这说明山东地区纹饰演变、使用情况和中原相比,并不同步。
第五部分,纹饰的国别与地域观察。两周时期,山东境内列国林立、族属不一,文化面貌复杂多样。对考古发现已证实存在的齐国、鲁国、莒国、薛国、滕国、邾国、小邾国、邿国、己国、杞国、莱国的青铜器纹饰特点作简要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观察山东地区纹饰的地域性特征。
第六部分,与中原纹饰的比较。周初,“封建诸侯,以蕃屏周”的政策使深受商文化及土著东夷文化传统影响的山东地区基本纳入周文化系统中。东周时期,王纲解纽,周王室的向心力涣散,各诸侯国的地域本位观念增强,在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地域文化全面发展。本章通过分析中原、山东地区各时期青铜器纹饰的风格与特点,发现山东地区铜器纹饰存在“滞后”与“复古”现象。中原、山东地区之间存在双向的交流与影响,其中中原地区对山东铜器纹饰的影响是主要的,并且这种影响有着阶段性特征。

来源:半壳优胜育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87cpy.com/240330.html

云彩店APP下载
云彩店APP下载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站内导航

足球简报

篮球简报

云彩店邀请码54967

    云彩店app|云彩店邀请码|云彩店下载|半壳|优胜

NBA | CBA | 中超 | 亚冠 | 英超 | 德甲 | 西甲 | 法甲 | 意甲 | 欧冠 | 欧洲杯 | 冬奥会 | 残奥会 | 世界杯 | 比赛直播 |

Copyright 半壳优胜体育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