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摘要 » 正文

论文摘要:清末孔子形象研究

9281 人参与  2022年02月06日 14:27  分类 : 论文摘要  评论


摘  要
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人物。他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而儒学又在汉代以后成为政府承认的官学,所以孔子受到历代政府的推崇,尤其在学界,他是权威的代名词。在社会领域中,他又是国人心中最有影响和统治力的“圣人”。作为少数民族入统中原的满清政权,在入关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崇儒尊孔”的措施,借此加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而到晚清太平天国起义时,洪秀全因政治需要,将“孔圣人”从万人崇拜的庙堂中拉下来,将其变成凡人,开启了近代重新评孔的序幕。
近代中国是一个激烈变革的社会,儒学受到西学强有力的冲击,在社会领域逐渐丧失其主导地位,儒学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极大变化。清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一方面不得不引入西学,以求富强,另一方面又担心受西方平等、自由和民主思想的影响而危及其自身统治,因此在教育改革中陷入两难境地。在教育改革中,清廷刻意抬高孔子的地位,明确将“宗孔”定为教育宗旨,希望借古“圣人”崇高的威望维系人心,维持自身统治。
在甲午战后的学术界,读书人不再沉默于书斋中,圣人孔子在知识分子们的眼中各具特色。康有为将孔子打造成孔教教主,并且是支持改革变法的圣人。谭嗣同将孔子视为民主、平等思想的拥护者,也主张建立孔教,视孔子为圣人。而在梁启超的眼中,孔子不再是圣人,而是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章太炎则极力反对将孔子神秘化的做法,孔子是一位“古之良史”者。清末革命派眼中,孔子则是专制政府维系统治的工具,是革命的对象。
在清末学堂中,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中实行“孔子加耶稣”的教育模式,孔子成为传教士们的护身符。在普通学堂中,由于受到西学的冲击,儒学为部分学生排斥,孔子的圣人形象也因此受到冲击。在清末教科书中,孔子形象既有理性符合实际的论述,也有被政治语言“包装”的痕迹。而在清末南洋公学学潮中,学生们已经能用理性、客观的眼光看待孔子。“孔子吾全国人所尊敬者也”,“三跪九叩首之礼不足以施于圣人久矣”,孔子既是伟人,又是政府精神专制的“护身符”。
最后,本文对清末学界孔子形象变化的原因作了分析。诸子学的兴起对儒学的独尊地位造成冲击,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的地位自然下降;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随西方强大的军事、工业产品一起进入中国,功利主义的趋向促使学生逐渐疏离儒学,远离孔子;清廷不断加深的统治危机使得其采取的尊孔政策丧失权威性,而这些政策反过来造成学生的反感,且成为革命党人抨击的口实。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儒家圣人孔子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一去不返。
 

来源:半壳优胜鲸鱼幸运星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87cpy.com/217201.html

鲸鱼幸运星云彩店APP下载
鲸鱼幸运星APP下载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站内导航

足球简报

篮球简报

云彩店邀请码54967

    云彩店app|云彩店邀请码|云彩店下载|半壳|优胜|鲸鱼|幸运星

NBA | CBA | 中超 | 亚冠 | 英超 | 德甲 | 西甲 | 法甲 | 意甲 | 欧冠 | 欧洲杯 | 冬奥会 | 残奥会 | 世界杯 | 比赛直播 |

Copyright 半壳优胜体育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