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彩店邀请码|半壳|优胜
延安地区地处西北,自古以来就有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虽然旱灾是延安地区的主要灾害,但是洪涝灾害和冰雹灾害的发生程度也相当高,造成的损失同样不可忽视。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不仅对揭示该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规律和规模等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当今的抗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广泛搜集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法,分形结构法,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延安地区明清时期的洪涝灾害和冰雹灾害的频次、等级、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周期变化、空间分布及灾害发生的原因,得出如下结论:
(1)延安地区明代共发生洪涝灾害37次,以轻度洪涝灾害为主。延安地区明代共发生冰雹灾害24次,以中度冰雹灾害为主。延安地区清代共发生洪涝灾害50次,以中度洪涝灾害为主。延安地区清代共发生冰雹灾害62次,以中度冰雹灾害为主。
(2)延安地区明代洪涝灾害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68~1407年,第二阶段为1408~1487年,第三阶段为1488~1547年,第四阶段为1548~1644年,第一、三阶段为洪涝灾害低发阶段,第二、四阶段为洪涝灾害高发阶段。延安地区明代冰雹灾害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68~1387年,第二阶段为1388~1487年,第三阶段为1488~1567年,第四阶段为1568~1644年,第一、三阶段为冰雹灾害高发阶段,第二、四阶段为冰雹灾害低发阶段。
(3)延安地区清代洪涝灾害可划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44~1703年,第二阶段为1704~1743年,第三阶段为1744~1763年,第四阶段为1764~1803年,第五阶段为1804~1843年,第六阶段为1844~1883年,第七阶段为1884~1911年,第一、三、五、七阶段为洪涝灾害高发阶段,第二、四、六为洪涝灾害低发阶段。延安地区清代冰雹灾害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44~1723年,第二阶段为1724~1763年,第三阶段为1764~1803年,第四阶段为1804~1843年,第五阶段为1844~1883年,第六阶段为1884~1911年,第一、三、五阶段为冰雹灾害低发阶段,第二、四、六阶段为冰雹灾害高发阶段。
(4)延安地区明代洪涝灾害和冰雹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县市是富县和延安市。延安地区清代洪涝灾害和冰雹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县市是子长县、延川县和延安市,发生次数最少的县市都是吴起县和黄龙县。
(5)延安地区明清时期洪涝灾害的高发季节都为秋季,其次为夏季。延安地区明清时期冰雹灾害的高发季节都为夏季,其次为秋季。
(6)延安地区明代洪涝灾害存在5a、7a、10a、25a左右的振荡周期,25a左右为其主要控制周期。延安地区明代冰雹灾害存在3a、6a、9a、15a、19a、38a左右的振荡周期,38a左右为其主要控制周期。延安地区清代洪涝灾害存在3a、10a、16a、60a左右的振荡周期,60a左右为其主要控制周期。延安地区清代冰雹灾害存在3a、8a、15a、59a左右的振荡周期,59a左右为其主要控制周期。
(7) 延安地区明清时期共发生5次湿润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659~1665年、1749~1756年、1810~1815年、1892~1898年和1905~1910年。其中延安地区明清时期发生的湿润气候事件主要集中于清代,这是明代气候较清代干旱造成的。
(8)延安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出现大雨和暴雨造成洪涝灾害。二是由于年降水量增加,产生暴雨和持续性降雨造成洪涝灾害。延安地区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下垫面性质和地形复杂,气温差异较大,在夏半年地面受到较强烈的太阳辐射下,易形成强烈的对流运动,是延安地区产生强烈的冰雹灾害的原因。延安地区的洪涝灾害还受太阳黑子活动、ENSO事件、副高脊线位置和地球地极移动振幅变化的影响。
来源:半壳优胜鲸鱼幸运星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87cpy.com/211397.html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